信息发布

第二届翻译研究会在东京大东文化会馆举办

2018 年 4 月 14 日,东日本汉语教师协会翻译部会、中日翻译家协会、日本世界微型小说研究会、日本华文文学笔会 在东京大东文化会馆联合举办“第二届翻译研究会″,东日本汉语教师协会会长呉川、中日翻译家协会金暁明会长、 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姜建强会长分别致词。中日两国翻译家、教育家及相关人员40余名参加了研究会。

庆应大学段瑞聡教授主持研究会。

首先,东日本汉语教师协会呉川会长(上图)在致辞中回顾了第一届研讨会的研究成果和产生的社会效益,认为适时举办的第二届研究会更有意义。中日两国翻译专业人士和华文教育家共同交流研究和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促进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翻译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规范现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这些都需要在研究会的互相探讨和研究中加以推进。这次由于日本华文文学笔会的加入,将进一步增强从事翻译事业者的中文表现力,给中日文学翻译带来新风尚。

中日翻译家协会金暁明会长(上图)在致辞中表示: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之际,本次由四个学术团体共同举办中日翻译研究会,中日两国翻译界、教育界人士聚济一堂切磋在翻译实践中的疑点,交流翻译经验,对提高翻译水平增加翻译理论知识很有意义。通过对译作来比较研究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可以加深相互理解并增进友谊。
金暁明会长指出:虽然中日使用共同的汉字和词汇,但所含意义和所指状态不同。比如中国和日本都在使用“和平”、“平和”这样的词汇,但是中文的“和平”、“平和”与日文的“和平”、“平和”等。不然的话,《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便可使用相同词汇,译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約》了。时代在变化,人类文明在进步,鲁迅的顺信论、郭沫若的创作论、茅盾的意境论等翻译理论对指导现时代的翻译实践都显得有些欠缺,建立和完善符合现时代的中日翻译理论尤为重要。

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姜建强会长(上图)在致辞中以川端康成的《雪国》的首句等为例,阐述了中日翻译的基本理念并指出中日翻译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
所谓翻译,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翻译者对一国文化和历史在观念上理解的再现。因此,翻译也是遗憾的艺术,它与文本之间始终有一个“间”的距离。但这也是翻译的有趣之处。

本次研究会的题目为《人与主题》。

大东文化大学高桥弥守彦名誉教授(上图)、日本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 渡边晴夫会长、国学院大学栃木短期大学冢越义幸教授、翻译家中森聡子均以《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实质与话题》为题展开演讲。
高桥弥守彦教授以关键词“对应”、“非对应”、“逆表现”、“实质视点”、“话题视点”为例指出:中日两国语言一般来说是一一对应的,但是由于两国人民观察事物的视点不同,因此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按语言类型论来说,中国语属于独立语,用一个字表达一个概念,并且音节转短。而日语则属于粘着语,原则上是多音节,表示一个概念的音节较长。中国发明汉字很早,书面语言很发达。而日本则起初没有汉字,说话的语言发达。因此,中日两国的语言并非一一对等,中国语着重实质,日语着重话题。因为纸的发明,中国语的文字表现摆脱制约,以重视实质的视点留下了表意文字。与此相反,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到了七世纪时,在语汇、语音、语法等方面受中国语的强力影响,留下了以话题视点为表现方式的表音文字。如:“人(ひと)”、“家(いえ)”。

刘勋宁教授提问

演讲后,日本大学吴川教授、中央大学大川完三郎教授分别进行高水平的点评并对语言学博士、明海大学刘勋宁教授的提问做了圆满的解答。

渡边会长演讲

冢越义幸教授演讲

大川完三郎教授点评

会场内景

会场外景

部分参会者合影留念

(文:中日翻译家协会、图:参会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