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巨匠井上靖的梅雨天…日式的唯美:生命在娇翠欲滴中,精致地,剥离……
大阪一连几天阴雨绵绵,朋友圈一片愁眉不展;其实,也许大家都忘了,每年6.7月,都有20多个连阴天,尤其当台风撞上梅雨,风雨飘摇过后,便也都曾一片狼藉……所谓:该来的,如期而至;该走的,云淡风轻。
因7号台风,取消了好几个活动,忽然就空出来大把时间,于是,久违的,翻书阅读井上靖的《星阑干》。日本文学界称他为巨匠,不为过之!
结缘井上先生的文字,是起因于刚来日本的时候,电视的收视率和畅销书排行榜,《楼兰》和《敦煌》;是井上靖老先生,让这两个遥不可及的地域概念,走进普通的日本人寻常百姓家,并成为开在日本人家中,最神圣、最神秘的郁金香和石榴花……(日本国家电视台常年播放,曾唤起无数的日本人向往并奔赴丝绸之路)
井上先生这样描写梅雨天:
《雨季》
相隔数年,列车又奔驰在东北的山野,经过仙台、盛冈,直到野地边。6月,全程的山野,都是娇翠欲滴。平原、丘陵、山麓……,点点散落的人家,却是不见人的踪影。没有人走动的街道,没有人影晃动的部落,没有人迹的山麓,见不到人影的田野。
列车驰自野地,驶入下北半岛,那小小半岛的形状如同板斧,眼前,现出了无数的小山村,然而到处依然是:没有人。
连日来的新闻,不断报道世纪末的事件,崩坏、离散、水灾……日本列岛全部的山野、还有村落,全都在等待着梅雨的停止,似乎都在静静地,服丧……
篇幅短,是井上靖先生的随笔特征,这篇《雨季》,才200多字,加上标点也不过250字,凝练、唯美、苍茫。说起唯美,不得不提到日式的唯美特征,即:至美话题,总是与死亡并论相提……
对于梅雨,我们不想别的,只盼晴天;而文学巨匠的思维,则是把美学和意识,上升到梵界,并在游弋中升格成灵魂,让空灵在山麓和田野间漫游……
井上靖先生的文学功底,要从很早以前说起。还在读中学时,他就大量背诵陶渊明、杜甫、白居易,对《论语》也有了初步了解。 在进入大学后,更是广泛涉猎中国史籍。大学期间,他阅读了中国的《史记》、《汉书》以及《后汉书》等。
1980年,73岁高龄的井上靖,担任大型系列电视片シルクロード<丝绸之路>的艺术顾问,与日本广播协会、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摄制人员一起,又一次来到丝路古道,在戈壁骄阳的炙烤下,在大漠风沙的吹拂中追寻历史的足迹,实现了自己向世界观众介绍丝绸之路历史变迁的愿望。
他的《敦煌》被德间康快拍成电影,在世界20多个国家放映,掀起了一阵“敦煌热”。无数人从《敦煌》故事中得到启示,开始注目中国西部的这块神秘之地。一批又一批日本人手里捧着他的西域故事书,走近沙漠,去敦煌寻求灵魂之旅。
1957年他发表描述古代日中文化交流的友好历史的中篇小说《天平之甍》,被誉为井上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同年10月访问中国。
1958年以<天平之甍>获日本艺术大奖,并获日本文部大臣赏。同年发表小说《楼兰》。
1959年又发表小说《敦煌》、《河口》。
1960年以《楼兰》、《敦煌》两部小说获每日艺术大赏。同年开始编辑《井上靖文库>》,共26卷。
1975年任日本作家代表团团长访华。
1977年和1978年(4O年前)几度访问中国。
1979年任中日文化交流协会常任顾问。
……
在日本作家史上,井上靖先生的中国情结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日本文学巨匠实乃当之无愧。
(原创:《中日新报》远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