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 散文·随笔

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原创:金秋,一场美丽的相遇

金秋,一场美丽的相遇

文:董玥/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恍忽间,与《少年文艺》“改三班”已经分别三天了。坐在自习室,回想起金秋时节在湖州采风与开会的点点滴滴。此情此景果真如《枕中记》结尾所言: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二十出头的年纪,已经历了几次毕业季的告别,我自然明了聚散离合是人世之常态。而这一次为什么如此黯然神伤呢?

大约从四个月前收到“第三届《少年文艺》青年作者改稿会”通知开始,我内心便涌起忐忑。未曾参加过类似的活动,会上又多是儿童文学界的大前辈,我生怕自己疏忽无知而有失了礼数。进入十一月,这种蛰伏的忐忑愈加明晰,出发前几天演化为切切实实的焦虑。十三日下午在少年儿童出版社登上大巴,脸盲重度患者的我根本无法将名字与面孔一一对号入座。得以并不艰难地认出单德昌老师,完全仰仗之前备足了功课:凝神关注了多时刊登在《少年文艺》上的他的肖像漫画。三小时的车程已过半,才惊觉坐在正前方的是主编周晴老师,方才与大家热情寒暄的是执行主编谢倩霓老师。心跳不禁又快了几拍。

下午五时到达南山脚下的芭堤雅度假营地。竹林、菊花、湖水、秋千、亭台、楼阁、古琴……举目四望,真有如遁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晚餐亦是丰裕,各类珍禽菜蔬山中瓜果,毫无吝啬地端上,颇具古意的碗碟(或编织篮)里分量富足且看出精致的用心于其中。尤属老母鸡汤味浓香醇,蟹煲清丽爽口。周、谢、单三位筹划与组织的老师,不辞辛劳地与服务人员接洽,确保我们可以拥有一段完满且愉快的参会体验。

其实,老师们的细心与真挚贯穿活动始末,是静水流深的。虽然度假村的餐饮已足够赏心悦目,但为了让我们品尝到更多纯天然的山野美味,六十有余的单德昌老师特地徒步去了镇子上的饭店,预约和拟定菜单;周晴和谢倩霓两位老师近日身体抱恙,出发当天是拖着病体前来的;改稿会现场果盘、零食、茶水等从未间断,相关日程和稿件排版打印齐整,装入厚实的信封内人手一份;晚上娱乐室会举行各类群体游戏,如“谁是卧底”抑或“剧本杀”之类,联络感情欢声笑语不断……稍加留意,便能从诸多细节中感知到主办方老师们的诚意。如同这秋日山间的暖阳,含蓄、纯粹、温熙。

与此同时,朝夕相伴的五天时光,我还得以结识了许多前辈和同龄小伙伴。麦子老师率真敏慧、九穗老师阳光开朗、顾鹰老师端庄娴静、陈帅老师诙谐逗趣、沐恩老师聪颖腼腆……至于我们唯三的九零后,除我之外的韩佳桐一身关东大汉的粗犷,相处起来耿直痛快;另一位叶万安是个广东小伙儿,说话做事慢条斯理颇具绅士风度。起初,我还担心大家会碍于情面,硬生生把改稿会开成表彰会,这便极大削减活动的意义所在了。岂料彼此胸中均无弯弯绕绕的闲思杂念,会上纷纷开诚布公,各抒己见,思想碰撞间火花绚烂,气氛一度热烈到就差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了。置身其中,我只发自心底的觉出荣幸。可以结识这样一群人,可以在这山高水长间重温一场属于魏晋名士的旧梦。

离别那天,飘起淅沥小雨。我看着车窗外渐次退去的远山淡影,空气中弥散着银杏果淡淡的涩味。当这座桃花源化作一团雾气,从视野中消逝的瞬间,心中竟是潭深无波的平静。犹如王维笔下的诗意,终究浸透了脉脉余情——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