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社会名流総合

日本资深媒体人 池上彰: “远离报纸”的美国怎么样了……

日语关键词: |领导能力·教养·资格·技能-东洋经济在线”.

从网络和电视上得到的信息可能已经足够了,但这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报纸呢?

我建议:“你还是读读报纸比较好。”你可能会说:“新闻是在网上看的,不需要报纸”、“看电视不就行了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还“有必要订阅报纸吗”?……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报纸是有必要的

话虽如此,报社方面也有问题。记者们抱着错误的精英意识,脱离社会常识,或使用专业术语,写出读者无法理解的报道,或报道错误的内容也不承认错误。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报纸被读者抛弃也是理所当然的。从拙作《掌握思考能力和信息能力的读报方法》中摘录一部分,说明为什么需要报纸。

很多文章都是免费的!确实,现在所有的报纸都有网络版,很多文章都可以免费公开。“Yahoo !”等门户网站也会随时刊登关注度高的新闻。很多人的手机里都安装了可以阅读新闻的方便的应用程序。在早晨的新闻节目和综艺节目中,会将各大报纸的版面排开,介绍相关报道。不用自己订阅报纸,每天都能大致了解报纸的内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报纸”“不需要报社”了。

新闻只有在记者采访、执笔之后才能产生。报社有很多记者,直接采访消息源,写成报道。如果没有这个第一新闻,报道也不会被转载到网络上。报纸存在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取材”。正因为有做长时间和费事的采访的记者,才能写出好的报道。在电视台中,只有NHK拥有众多的记者。民营电视台虽然也有报道部门,但记者的数量真的很少。

如果报纸真的消失了,第一新闻就会消失,报社在网上发布的报道也会消失。在网络媒体上,没有可转载的新闻。

最近也出现了专门的网络新闻媒体。让人觉得新鲜的视角的报道也会被传送。另一方面,“电视综艺节目中演员的发言引发争议”之类的新闻也在激增。网络新闻媒体没有足够的经营空间来投入采访成本。

少数记者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制作成“新闻”的手法广为流传。这样的“新闻”在网上发布后,会有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新闻”。

在远离报纸方面走在前列的是美国,因为报纸的消失而感到困扰的不仅仅是媒体。虽然日本的报纸订阅人数急剧减少,但在“远离报纸”方面走在前列的是美国。

在美国,地方报纸比全国性报纸更主流,但这些地方报纸陷入经营困难,陆续停刊。据说原因是广告费流向了网络。地方报纸停刊后,那个地区发生了可怕的事情。选举投票率巨减。由于没有了报道当地选举的报纸,参选者等信息无法传达给选民。这样就不知道该给谁投票了。

因为不报道当地的新闻,也就失去了对当地政治的关心。在电视无法覆盖的小镇选举中,选举本身的存在也有可能无法被传达。在报纸停刊的城市里,腐败和腐败横行。没有了监督和报道腐败的记者,也就没有了对腐败的报道。

日本也有可能发生同样的事情。因为有了新闻记者,人们可以获得关于政治的信息,从而阻止了官方的不正当行为。报纸是支撑民意的基础设施。

20世纪70年代,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导致当时的理查德·尼克松总统被迫辞职。揭露这一事件的是《华盛顿邮报》负责地方版的两名年轻记者。事情的起因是1972年,一名警卫发现了非法侵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的人,并报警。警方发表了以现行犯被逮捕的消息。被捕的入侵者中有前CIA(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得知这一消息的两名记者问道:“这真的只是一团烂泥吗?”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采访。结果发现,实际上是想让尼克松总统再次当选的共和党人安装了窃听器。在审判过程中,白宫的不正当行为接连被曝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生现任总统被逼辞职的事件。不愧是记者的感性天线。

在水门事件之前,还有一个历史性的大新闻。《纽约时报》对陷入泥沼的越南战争的真相进行了独家报道。

在日本,recruit事件很有名。报纸一直起到了监督作用,推动着世界的发展。这让人想起日本的“recruit事件”报道。1988年6月18日,朝日新闻报道了川崎市政府的副市长从recruit公司收到未公开股票的事情。当初,神奈川县警已经进行了内部调查,但是因为时效的关系没有成为案件。一般来说,如果警方放弃调查,就不会进行报道。产经新闻和NHK也注意到了内部调查,但还是结束了采访。但是,只有《朝日新闻》横滨分局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了采访,持续进行了踏实的报道。即使是时效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道德的问题。朝日新闻还特别报道了“recruit公司涉嫌向川崎市副市长提供一亿日元利益”。

以这篇报道为契机,其他公司也紧随其后。recruit公司向政财官界的很多人散布未公开股票的事情被发现了。于是,东京地检特搜部展开了调查,发展成了震惊日本政财官的“瑞可利事件”。12人被起诉,确定有罪,当时的竹下登首相被迫下台。政治家们口中的“是秘书干的”的借口也成了流行语。地方记者执着的采访,揭露了巨恶。可以说是日本版的水门事件。

结论:这些都是报纸的新闻而不是互联网能“制作”出来的“聊天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