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文化 习俗疫情时代社会万花筒

从亚洲各国对比中、看日本年轻人疫情之后三观的移变……

日本经济权威媒体自由撰稿人今天发布了一条“youtube等可以看当今时代流行文化的移变,继而通过亚洲各国的年轻人的自我意识、国民意识”,看出日本的年轻人正处于“三观”的移变状态。

提到视频是说歌手,散落在日本及世界各地为“国民歌谣”安静地唱angklung hamburg orchestraft. Gita & Paulus“Tanah Air”等等这些流量中,看到的是与我们所抱持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状态。

“动画”对国际理解奏效的理由

以YouTube上的视频为契机,同样一个节目或者版本,各国的跟帖与国际理解,你有关注过吗?有什么实感吗?

我本人从1982年开始在负责日本文化外交的国际交流基金工作已经超过35年以上了,从2017年开始担任大学文学部教授,第一次去印度尼西亚是在1985年,第一次派驻是在89年到93年。当时,印度尼西亚因《阿信》的热播,给人一种“东亚女性”=“耐心、勤劳的日本人”的印象。但是30年后的今天则大不一样了,在印度尼西亚,K-POP和韩流电视剧变得更加流行,韩国的化妆品也卖得很好。

其实我想说的是,最能够左右国家和地区形象的,那就是文化,经过20 ~ 30年,文化的内涵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我任教的大学里,学生们“说到亚洲就是K-POP”的感觉,除此之外的国家的根基文化多数人不去思考。对于这样的学生,光用嘴说“是这样的”是很难传达的;另一方面,你给他们看4 ~ 5分钟的亚洲新的文化艺术的影像,瞬间就会有“颠覆了亚洲三观”这样戏剧性的反应。

例如关于伊斯兰“男尊女卑的宗教”走向,“伊斯兰化和女性的权利将被压制”等形象,抱着印尼的伊斯兰时装秀的影像去表现和戴头巾,表示“真帅”等。当女性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被强行打扮,而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个性而穿戴的时候,刻板的认识就会被刷新。

实际上,通过网络改变年轻人对世界的认知,正是亚洲各国正在发生的现象。比如印度尼西亚,过去政府控制着信息,只有国营电视,外国的信息被切断。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获取。在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同样发生着这样的网络信息传播爆炸的现象。中东和东南亚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伊斯兰复兴的潮流日益明显,马来西亚的伊斯兰系合唱团体曾在中东获得了很高的人气。

新宗教音乐受到年轻人热捧的背景

70年代以来,伊斯兰复兴的潮流被视为危险的东西和安逸,而是近代化和资本主义的同时,伊斯兰教在亚洲地区的城市中产阶层为中心的年轻人的心也正在捕捉以Gigi那样的伊斯兰摇滚,和rahan那样的流行音乐,宗教歌谣和欧式流行音乐相融合,没想到年轻人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对大众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从日本人的感觉来看,似乎很世俗化,但是远离宗教的城市里的日本中产阶层为什么也会被宗教音乐所吸引呢?

亚洲的传统社会是以农耕为中心,通过地缘、血缘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纷纷涌向都市,在生活变得个性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认同感的不安。与此同时,宗教音乐赋予了安心感和归属感,这种意识推注了生存的意义。

过去有人曾说“现代化之后,由于科学进化的合理,宗教就不可信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地,随着近代化而诞生的高学历中产阶层中,伊斯兰意识反而呈逐渐上升趋势。

类似的“同时进行的现代化和宗教意识的高涨”也出现在泰国等佛教国家。例如在泰国在大学里工作的知识分子,或在国际企业工作的精英阶层,再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暂时出家成为和尚,这在农村社会时代是基本上没有这种想法的,但是寺院方面却灵活地响应了新生代的心里需求。长久以来的宗教植根于文化和生活的多面性,正因如此适合了现代人的压力和释放压力的希求而生存下来。

对于不同文化,人们往往会以“我们/他们”来划分界限,其实你如果多看一些各国流行文化的视频,就能知道它的多面性。

也就是说,对传统文化和宗教的意识,或者人们的国民意识已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今后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抱有“这个国家的人是这样的”“这个宗教是这样的”的固定看法,就会脱离现实。只有灵活地捕捉变化,持续追踪变化,才能把握文化影响社会的趋向。

东南亚和日本年轻人的差异

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感觉到日本的年轻人和东南亚的年轻人有很大的不同,怎么不同呢?

东南亚的各国在文化、生活上以宗教为中心。这是最不一样的,这也是很多日本人不喜欢的。但是前几天,我对学生说:“日本的年轻人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宗教感性,是不是现在还在持续着?”这一提法引起了争论。比如《鬼灭之刃》中描写了人与鬼的战斗。

《剧场版“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墓地的场景,讲述的是对死去人的悼词,所以确实描绘了宗教性的表象。

现代日本的生死观植根于这样的文化和生活中,其背景也可以看作是宗教性的东西,因此,通过与各国的电影、动画、漫画、电视剧、音乐等中描写的吊唁方式、给死者的信息进行比较,我们也能重新注意到在无意识中,其实已经在实行的日本的风俗。

如此一来,通过了解其他国家,就能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对自己抱有的不自觉的前提和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日本的传统社群正在解体,新的三观连家庭观念都岌岌可危。还有,从经济状况来看,也很难令年轻人对未来抱有幻想了。这就是说,处于走上坡的国家会逐渐进入稳定期,而这会对走下坡或者停滞期的国家来说,会拉开新的甚至产生显著的视线差异。

因此,即使是年轻人,或许今后的日本也会以顺应时代的形式,开始发生一些微妙的意识,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危机进一步动摇了社会秩序之后,宗教的潜意识会回应人们追求自己生存的思索,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以及支持他人的愿望,我本人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者为日本经济界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