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阪・関西万博开幕前举办媒体开放日 本报采访第一站:中国馆,亮点多多看点多多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以“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为主题,由158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本届大阪关西世博会即将开幕,4月9日,主办方邀请媒体以及相关人士、在大阪的人工岛梦洲举行了大型“媒体日”公开活动。午后,本报摄制组一行采访的第一站:中国馆。中国馆是大阪世博会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自竣工以来,4月9日也是第一天对外开放日。
站在中国馆前,瞬间感受到了以竹简为展馆的外观背景所带来的独特震撼:古汉字、巧妙地融合了竹子、汉字、书卷等寓意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展示着中华千年历史,彰显了漫长丰富非凡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智慧。
首先是中国馆外观面竹简,肌理温润华美,以金、篆、隶、行、楷5种字体镌刻着119句汉字诗词名篇。馆前以篆书石鼓文撰写醒目“中国”标识,馆内延续书简长卷,自然采光的开放式序厅与光庭、无柱展厅错落相嵌,与馆前“墨池竹林”的园林景观浑然一体。观众步入这一壮美书卷,将体验到“天人合一”的绿色发展理念和“人在画中游”的中华传统美学意境。
走进中国馆,瞬间被浓浓的传统文化精髓包围。“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数字化呈现世界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耕织图》,世界水利工程的鼻祖都江堰和穿越千年的农业瑰宝桑基鱼塘尽显泽被千秋的生态智慧,彰显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和赓续传承。
多种动感和移动感应,诠释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美丽中国。
“神舟十九号”“蛟龙号”体验舱、AI大模型邀请中国文化中最受欢迎的神话人物与观众多语种品古论今、写诗作画;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生生不息”展区呈现了中国以创新引领发展,为应对全球挑战、增进人类福祉做出的不懈努力与生动实践。
中国30个省市区和相关部委、众多国内领军企业和机构,深圳市……将在中国馆举办非遗展演、文旅推介、学术交流和经贸论坛等活动,为各国观众带来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别样体验。
还有两天2025大阪万博开幕,中国馆将与150多个参展国的自建馆、联合馆以及世博会主题馆、企业馆等开展“馆际交流”,生动鲜活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看到真实美好、可爱可敬的中国。
提到月壤,这是中国馆向本届世博会和全球世博观众呈现的最珍贵展品。在中国国家航天局大力支持下,中国馆将在“生生不息”展区展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这是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正面、背面土壤样品的零距离对比展示。全球观众在中国馆可通过透镜装置观察月壤独特结构和两者细微差异,分享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美好梦想照进现实的喜悦。
当晚,日本主流媒体在新闻中这样报道了中国馆:“中国馆的外观以展开的传统书法卷轴为主题,论语和汉诗等画满了整面墙。进入内部,展示着每二十四节气中国景色的巨大圆形显示屏,以及古代文明国宝级文物的复制品等。中国企业开发的搭载人工智能(AI)的双足人形机器人作为向导,可以用中文或英语回答问题。此外,还设置了可以用日语等回答中国魅力和展馆魅力的人工智能显示屏,画面上出现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在回答参观者的提问。”
从中国馆走出来:要说对中国馆内的深刻印象,那就是:精彩、精致、精美!百闻不如一见,欢迎2025大阪万博期间来自海内外各界友人走进中国馆,亲身体验,共享中国馆沉浸式、动感形的、独特的浪漫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