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天和李庚先生一起向各位拜年——跟李庚先生学画五彩鸡
【蘊承軒・国際文化芸術窓口】2017年元旦篇
《开篇话李庚》开始以来迎来了第一个新年,在2017年新年元旦有幸与李庚先生一同给大家拜年,特别给在日本为日中友好做出努力的友人:祝大家新的一年健康快乐、万事如意🎍🎍🎍
2016年年末,李庚先生于京都造型艺术大学作这一年的最终講義!并且开始为迎新的一年,开筆画鸡。 我有幸侍奉于左右,并跟李庚先生学画五彩鸡!
李庚先生每年都会在京都造形艺术大学画新年的属相动物,蛇年画蛇、马年画马、猴年画猴……这不,鸡年画五德五彩鸡!
李庚先生不仅仅只是画,而是边画边講着典故,如这样画着五彩鸡,講诉着鸡的五德……甘作“日中友好的桥”的李庚先生,这样不觉间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李庚先生講:“鸡有五德”,出自汉代韩婴所作的《韩诗外传》:“鸡有五德:
一、首戴冠,文也(鸡有冠,红冠,得官,古时戴帽子是文官);
二、足搏距,武也(为什么武呢?因为鸡的爪子后面有一把刀,,很有杀伤力,爪子是武);
三、敌敢斗,勇也(它不后退的,往前往前…它在动物里很小,但它敢啄比它大得多的动物,善战,所以中国古有斗鸡);
四、见食相呼,仁也(它是动物里最仁义的,鸡吃东西时,它叫同族来吃,和蚂蚁一样的,它不是一个人吃,它不吃独食,狗、猫也或狮子老虎都不行!狮子老虎也是自己吃自己的,弟弟来它会赶走,只有鸡一发现有可以吃的时候,马上把全族的鸡叫来一起吃,“能让食”,仁义,动物里很少见);
五、守夜不失,信也(非常守信,人做事情,要守信用,它早上叫,你不让他叫它也叫)。” 所以说文、武、勇、任、信五德俱全,只有它一个!
听了李庚先生的五德鸡的讲解,我深感学习不足,回家后也为了新的酉年研究了一下鸡!看到百度百科对这“五德之禽”有以下解说:
【农历正月初一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汉族民间更将鸡视为吉祥物,说它可以避邪,还可以吃掉各种毒虫,为人类除害。所以,开年第一天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而且把这天定为“鸡日”。
“鸡日”这种出汗同风俗是根据古代汉族神话演变而来的。据说,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根向周围伸展,覆盖的范围足足有三千里方圆,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元旦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古代汉族人民在元旦刻桃木为神像,立在大门前,还要插几根公鸡毛象征天鸡,后来桃符演变成春联后,插鸡毛的风俗就变成剪鸡贴在窗上作装饰的风俗了。现在农村里剪窗花最常见的也是公鸡。在《荆楚岁时记》上,对元旦剪鸡的风俗即有所记载,看来这个风俗在南北朝时就开始了,至今至少流传了一千五百年以上。
古代,每年正月初七日以前是为“说畜日”,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六畜排完了,才轮到初七是“人日”。
为什么这么个排法呢?古代典籍里找不到出处。但旧时汉族民间《农家杂事》一书,说此种排法有三:一说是按人类驯服六畜的次序排,鸡最先驯养成家畜,狗次之,其它依次类推。二说是按六畜的大小排列,鸡、狗体积较小,排在前面,牛、马体积较大,排在后面。三说是按六畜和人的远近排列,俗说,没有鸡狗不成家。老人们认为鸡、狗可以捡食家中撒掉的粮食,为主人消灾免罪,所以鸡、狗都养在屋里,接近于人,猪、羊次之,牛、马则另有栏和厩,离居室最远,所以排在最后。看来,后一说似乎有些道理,古代神仙故事里说,汉朝的淮南王刘安成了神仙(其实他是因谋反被迫自杀的),飞升到天上去了,连家里的鸡狗都一起带到了云中,俗语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没说过猪羊牛马跟着主人升天的故事。
为什么牲畜反而排在前面,人倒排在六畜之后呢?这问题古书上也没提到过。中国创世神话老早就湮没了。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泥团造人这类创世神话都是直到后来才出现的,而且说的也很简单。但是能创造工具,有思想的高等动物的人类要比低一等的动物出现得晚,是合乎生物进化论的原理的。设若世界上要是没有植物和动物,那么人类怎能生活呢?所以这些动植物必须产生在人出世之前,这大概是人日排在六畜日之后的缘故。
六畜日虽算不上是节日,但旧时农家重视六畜,正月初,头几天按六日向猪圈、羊栏、牛棚贴红纸条、点香的风俗还是到处风行的。还有的以天气的阴晴来占卜牲畜的兴衰,认为鸡日天气晴和,是年鸡旺,阴晦则鸡有灾病;狗日天气晴和,是年狗旺,阴则狗有灾病。余者类推。当然,这种卜算,并没有任何科学性,仅是当年农民的一种说法而已。】
浮华的世风时,李庚先生酉年談鸡之五德,“文、武、勇、仁、信”,这即是李庚先生对鸡的无愧的美誉的称赞,也使我共鸣这令人敬仰的品德是这个世界不可缺少的!我好像知道了李庚先生大画鸡的深意……
又一次侍奉李庚先生左右,为李庚先生磨墨的同时听了这一堂特别講座!不觉间京都造形艺术大学也已华灯初上了……
執筆者:李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