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文化交流芸術

樂聲越海,心橋相連—-深圳交響樂團日本巡演京都聽記

摘要
深圳交響樂團在音樂總監林大葉的率領下開展的日本巡回演出,以跨越東西方的經典曲目為載體,實現了藝術表達與文化傳播的雙重成功。此次巡演不僅展現了中國交響樂團的專業水準與藝術魅力,更以音樂為媒介搭建起中日民間交流的橋梁,讓日本觀眾深入感知現代深圳的文化軟實力。本文結合京都站音樂會的現場觀演體驗,從曲目編排的文化融合、藝術家的演繹特色、巡演的文化傳播價值及民間交流意義四個維度,探討中國交響樂團跨國巡演在文明互鑒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藝術作為無國界的溝通語言,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深圳交響樂團作為代表現代深圳的文化名片,此次日本巡回演出(覆蓋東京、名古屋、京都等地),是中國地方交響樂團走向國際舞台、開展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踐。作為受主辦方邀請的觀演者,筆者從名古屋專程前往京都觀賞音樂會,親身感受了這場融合中、日、歐音樂精華的藝術盛宴,也見證了音樂在促進中日民間情感聯結、展現中國城市文化魅力中的獨特價值。此次巡演不僅是一次藝術展演,更是一次文化對話,為中日民間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曲目編排:東西方音樂的對話與文化融合

此次音樂會的曲目設計獨具匠心,四部作品橫跨中、日、歐三大文化語境,以”連接東西方音樂”為核心理念,既展現了不同文化的藝術特質,又實現了審美體驗的有機統一,體現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理念。
開篇之作《粵彩南風》由當代著名青年作曲家王丹紅創作,以嶺南文化為根基,巧妙融入《旱天雷》《平湖秋月》等廣東音樂經典旋律。作品在保留廣東音樂柔順流暢節奏與靈動幽默氣質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現代管弦樂隊的音響優勢,將傳統音樂元素與現代交響化思維相結合,讓每一個音符都飽含嶺南人民的生活氣息與時代風貌。這種“傳統出新”的創作方式,既展現了中國地方音樂的深厚底蘊,又以國際化的藝術語言讓日本觀眾讀懂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範例。

上半場第二首曲目為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巔峰之作,這部曾因突破傳統形式而首演冷遇的作品,經約瑟夫•約阿希姆以自作卡丹扎演繹後才聲名鵲起,成為音樂史上的經典。中國著名小提琴家寧峰先生的演繹,以柔美溫潤的音色、精准細膩的技巧,將作品大方明亮的整體氣質與樸實優美的旋律內核完美展現。作為“創作之神”黃金時期的作品,這部協奏曲的演繹既展現了古典音樂的永恆魅力,也通過中國藝術家的詮釋,實現了古典音樂的跨文化傳遞,證明了經典藝術能夠跨越時空、連接不同文明。

下半場開篇,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滿徹創作的《海》登場,為音樂會注入空靈禪意。這首創作於上世紀80年代的現代作品由日本著名竪琴演奏家篠崎和子與深圳交響樂團首席長笛張俏攜手演繹,竪琴的溫潤與長笛的悠揚交織,以空靈悠遠的音色構建出如水墨畫般的聽覺意境,實現了自然之聲與心靈對話的藝術表達。將東方音樂的詩意與禪意展現得淋灕盡致,《海》的演繹既是對東道主文化的尊重與致敬,也通過中日藝術家的合作,展現了東方音樂共同的審美追求,成為跨文化共鳴的重要紐帶。

音樂會的壓軸曲目為意大利作曲家萊斯皮吉
1924年創作的交響詩《羅馬的松樹》,將歐洲交響音樂的壯麗與恢弘推向頂點。作品以羅馬各地的松樹為敘事線索,通過四個不間斷的篇章,生動再現了波爾蓋塞莊的童真活潑、地下墓穴的神秘悠遠、夏尼科洛的月夜淒美與阿皮亞古道的雄渾壯闊。樂團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將作品中跨越時代的羅馬情景立體呈現,尤其是末章台上台下銅管齊鳴的壯闊場面,讓觀眾深切感受歐洲古典音樂的震撼力,彰顯了樂團對西方經典的駕馭能力,成為整場音樂會最振奮人心的高潮,讓現場觀眾深切感受到交響音樂的磅礡力量。

三、藝術家演繹:專業實力與文化情懷的雙重彰顯

此次巡演的成功,離不開指揮家、演奏家們的精湛技藝與深厚文化情懷,他們以音樂為媒介,將藝術魅力與文化溫度傳遞給每一位日本觀眾。指揮家林大葉作為深圳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以強大的氣場與精准的控場能力,成為整場音樂會的靈魂人物。他1980年出生,雖年輕卻有著豐富的指揮經驗,此前曾率領寧波交響樂團完成香港首演,其指揮風格兼具激情與細膩,既能駕馭《羅馬的松樹》這類壯闊宏大的交響詩,又能細膩捕捉《粵彩南風》中的嶺南韻味與《海》的空靈意境。在他的引領下,深圳交響樂團的演奏既有現代管弦樂隊的宏偉壯觀,又不失靈動細膩的情感表達,讓日本觀眾親身感受中國交響樂團的無限魅力與音樂感染力。筆者與林大葉先生在名古屋初次相見便“相見恨晚”,更期待未來他能率領寧波交響樂團再度赴日巡演,延續藝術與友誼的聯結。

小提琴家寧峰作為中國當代年輕一代小提琴家的頂尖代表,以其獨特的柔美音色成為音樂會的一大亮點。他對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演繹,不僅展現了高超的演奏技巧,更融入了自身對作品的深刻理解,讓古典作品煥發出鮮活的藝術生命力。這種“技”與“情”的完美融合,既展現了中國音樂家的專業水準,也讓日本觀眾感受到中國藝術家對古典音樂的敬畏與傳承。此外,日本竪琴演奏家篠崎和子與深圳交響樂團。首席長笛張俏的合作,以及樂團全體演奏人員的默契配合,充分體現了跨國藝術合作的可能性與魅力。不同國家藝術家因音樂相聚,在演奏中相互呼應、彼此成就,既展現了各自的藝術特色,又形成了和諧統一的藝術表達,為跨文化藝術合作提供了優秀範例。

四、巡演的文化傳播價值:現代深圳的國際文化名片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不僅在經濟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更在文化建設方面不斷發力,逐步成為中國文化創新與傳播的重要陣地。深圳交響樂團此次日本巡演,正是現代深圳文化軟實力的集中展現,讓“文化深圳”的形象在日本觀眾心中落地生根。
在以往的國際認知中,深圳多以“經濟特區”的標籤被熟知,而此次巡演通過音樂這一柔性傳播載體,向日本觀眾展現了深圳多元、包容、富有活力的文化面貌。樂團的精湛演奏證明,深圳不僅是經濟發達的現代化都市,更是擁有深厚文化底蘊與高水平藝術實力的文化之城。《粵彩南風》中嶺南文化的現代詮釋,體現了深圳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對中、日、歐經典曲目的精准演繹,則展現了深圳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這種“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雙重呈現,讓深圳的城市形象更加立體、豐滿,成為代表中國現代都市文化的靚麗名片。
同時,此次巡演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實踐。這樣的民間文化交流具有滿滿的親和力與感染力,能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增進不同國家人民的相互瞭解與情感認同。深圳交響樂團通過在東京、名古屋、京都等地的演出,讓日本觀眾近距離接觸中國交響樂藝術,打破了文化隔閡與認知偏見,增進了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喜愛。這種以藝術為媒介的文化傳播,比單純的宣傳說教更具說服力,為中日文化交流搭建了堅實的民間橋梁。

五、巡演的民間交流意義:中日友好的音樂紐帶
民間交流是中日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而藝術則是民間交流最具生命力的載體。深圳交響樂團此次日本巡演,以音樂為紐帶,為中日民間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兩國人民的情感聯結。此次巡演受到了日本觀眾與華人華僑的熱烈歡迎,音樂會現場的掌聲與贊嘆聲,是兩國人民情感共鳴的直接體現。對於日本觀眾而言,這場音樂會不僅是一次高水平的藝術體驗,更是一次瞭解中國文化、感知中國現代發展的窗口;對於華人華僑而言,能在異國他鄉欣賞到來自祖國的交響樂團演出,既感受到了家鄉文化的溫暖,也為祖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感到自豪。這種跨越國界、跨越族群的情感共鳴,為中日民間友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巡演的成功離不開主辦方佳和公司的積極推動,也離不開中日兩國藝術家的通力合作。從筆者受邀請從名古屋專程前往京都觀演,到中日藝術家攜手演繹經典作品,再到林大葉先生與筆者之間“不可思議”的緣分(筆者10月25日應邀與寧波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而林大葉先生此前曾指揮該樂團的香港首演),這些細節都體現了中日民間交流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只要存在文化交流的意願與橋梁,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人們就能因藝術而相聚、因真誠而結緣。
更重要的是,此次巡演為未來中日民間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範例。筆者期待未來寧波交響樂團能在林大葉先生的指揮下赴日巡演,延續這種以音樂為媒介的民間交流模式。隨著更多中國藝術團體走出國門,與世界各國開展常態化的文化交流,必將進一步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與信任,推動中日民間友好關係持續健康發展。

六、結論

深圳交響樂團日本巡回演出的圓滿成功,不僅是一次藝術層面的勝利,更是一次文化傳播與民間交流的成功實踐。曲目編排上的東西方文化融合,展現了文明互鑒的美好圖景;藝術家們的精湛演繹,彰顯了中國交響樂的專業實力與文化情懷;而巡演所承載的文化傳播功能與民間交流價值,則讓深圳成為代表中國現代都市文化的靚麗名片,為中日民間友好搭建了堅實的音樂紐帶。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文化隔閡依然存在的當下,這樣的跨國藝術交流顯得尤為珍貴。它證明,音樂能夠跨越語言與國界,成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橋梁;民間文化交流能夠以柔性力量增進國家間的情感認同,為國際關係的健康發展注入正能量。期待未來有更多中國藝術團體走出國門,以藝術為媒、以文化為橋,開展更多元、更深入的跨國文化交流,讓中國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綻放更耀眼的光彩,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文化力量。

(※名古屋涂善祥先生图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