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与日本的交往,其实是从他的父辈就开始了……大清的官费留学生
说起曹禺,人们会立刻想到的是《雷雨》;《雷雨》不仅在国内名气大,近百年之前,在日本的知识分子中,也曾经泛起一股不大不小的轰动;据说就是在今天,早稻田大学校园内的博物馆内的戏剧博物馆里,还能查找到当年《雷雨》剧组和日本剧作家的合影剧照。那是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外观模仿英国伊丽莎白时期伦敦吉星剧院的设计的博物馆。
曹禺与日本的渊源,其实 还不仅仅是《雷雨》本身,而是曹禺的父亲,这便是很少有人知道的了。
曹禺的父亲姓万,名:万德尊(传说万字姓,系满族,在清代多属于武将官宦之家),在1904年万德尊考取清朝官费留学生,在日本振武学堂和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了5年。其中有些同窗是中国人熟悉的名字比如:蔡锷、阎锡山、孙传芳等。陆军士官学校原名是日本陆军初级军官学校,其前身是在1868年8月明治维新期间开办的京都军校,次年迁往大阪,称大阪兵学寮(现在的大阪城附近,当时的大阪城叫做御城)。1871年迁往东京,称东京兵学寮。
1931年(昭和6年)修复后的大阪城
曹禺一生曾三次访日,照片为1982年10月,曹禺第三次访问日本,率中国戏剧家代表团成员与千田是也等日本同行在东京俳优座剧场小聚。在此期间,曹禺访问了正值纪念创立百年的早稻田大学。曹禺首次访日是1933年的春天,参加清华大学赴日考察旅行团,他在日本第一次看到歌舞伎,观看菊五郎演出的《义径千本樱》。在东京筑地小剧场,观看《好望号》。第二次访日是1956年8月,曹禺随中国代表团飞往日本,参加第2届原水爆禁止大会。期间,他与文学界同行进行了交流,还特意与《雷雨》日译本作序的秋田雨雀先生、日文本《雷雨》的译者影山三郎见面。在2010年曹禺诞辰一百年的时候,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进行交流,举办了“纪念曹禺”的交换展览。
曹禺曾这样描述他与日本的情缘。“在大学就要毕业放春假时,来到这里。那时我才23岁,一句日语也不会讲,但是像我一样年轻的日本大学生们,跟我用笔,用半通不通的文字,开怀畅谈,交谈得十分热烈。我想起那满目浓艳的樱花,好像一片片彩云,真不知那些脚踏木屐、穿着裙子式的学生装的同学们,现在在哪儿?在做什么工作?他们会不会还记得我?当然,我们都老了,可是我的脑海里,他们永远那么年轻。”
《雷雨》,曽在大隈纪念讲堂演出,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饭塚容作为特邀嘉宾为观众介绍曹禺其人、其作品、其影响。而当年曹禺在东京都立大学会见日本曹禺研究专家时,饭塚容还是一个刚刚完成毕业论文《曹禺论》的年轻学者。
1933年,曹禺参加清华大学毕业生赴日旅行团,第一次来到日本。他游览了东京、神户、横滨、大阪、京都、奈良等地,在东京筑地小剧场观看了话剧《好望号》,并欣赏了尾上菊五郎的歌舞伎演出。正是这场演出,使他看到了中日艺术之间在舞台艺术方面的相通之处。
1935年4月27日,《雷雨》由中国留日学生戏剧团体——中华话剧同好会在日本东京神田一桥讲堂演出,这是《雷雨》剧本1934年7月发表后的首次演出。饭塚容说,“事实上,1934年12月和1935年1月,浙江春晖中学的学生以及济南女子师范学院‘六一剧社’都曾小规模演出过,而《雷雨》首次公演却是在日本。
”1936年2月,《雷雨》日译本由日本汽笛社出版,书中有曹禺为此写的序,还有秋田雨雀、郭沫若的序言。1937年3月,曹禺的《日出》由中华留东剧人协会在神田一桥讲堂演出。
曹禺的剧作日译本很多,据说《日出》、《北京人》有三种译本,当年,日译本《雷雨》的译者影山三郎对曹禺的戏剧倾注了巨大热情。
1990年曹禺从事戏剧65周年之际,日本著名表演艺术家、剧作家纷纷写亲笔贺信。剧作家木下顺二致信曹禺,深情回忆两人间的交往,赋诗一首“地动山移松柏青,风雨深处见友情”。
但是为了《雷雨》,曹禺也曾经吐槽:我写完《雷雨》,就渐渐生出一种对于《雷雨》的厌倦。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出有些“太像戏”了。技巧上,我用的过分了。于是在写《日出》的时候,我决心舍弃《雷雨》中所用的结构,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我想用片段的方法写起《日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所谓“结构的统一”也就藏在这一句话里。
1935年,曹禺曽为了创作《日出》,深入社会底层,到贫民窟、“鸡毛店”、“土药店”访问各种饱受辛酸屈辱的人们。1936年5月,开始正式创作,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自6月1日起,《日出》开始在《文学季刊》第一期连载,至9月第四期载毕。该剧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时任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的谢迪克在《大公报·文艺》上评论说,“《日出》在我看到的现代中国戏剧中是最有力的一部,它可以毫无羞愧地与易卜生和高尔斯华绥的社会剧中的杰作并肩而立。”
在1952年北京人艺建院之前,《雷雨》已被多个剧团排演。1953年11月,北京人艺根据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关于上演“五四”以来优秀剧目的号召,经反复研究,决定上演《雷雨》。1954年6月30日,北京人艺话剧《雷雨》搬上舞台,由夏淳担任导演。第一阶段演出59场,观众达53000余人。在最后一场的演出结束后,曹禺和全体演职人员在说明书上签名留念。
在北京人艺上演《雷雨》的65年里,截止到2019年10月,演出总场次为586场,其中重排演出共148场。
我们那一代人,喜欢话剧的,都会有几句张口就来的“曹禺台词”,比如:“心头火热,浑身,依然是冰凉的!” 再比如:“太阳出来了,我要去睡了”……
好像就在疫情之前,在东京也公演过《雷雨》,大获好评。
(作者:本报远芳/部分参考资料:人民日报 崔寅/以及国内话剧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