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让中国茶成为日本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客人来了要上茶,当时日本没有这种习俗,”日本长崎兴福寺住持松尾法道对新华社记者说,“隐元禅师带过来的东西和文化能完全成为日本的东西,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从普茶料理到煎茶道,日本今天的许多文化元素,都与这位来自中国福建的高僧——隐元禅师有着渊源。今年是隐元禅师东渡日本370周年,新华社记者日前分别来到福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日本京都宇治万福寺和长崎兴福寺,探寻中日人文交流的历史遗珠。
隐元是谁?
隐元俗姓林,名隆琦。1654年,隐元禅师应邀率众弟子,从厦门启航东渡日本弘法。隐元禅师不仅传播了佛学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技,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659年,日本皇室赐京都宇治山麓50亩地给隐元禅师创建新寺,新寺规制悉照中国旧例,同样取名“黄檗山万福寺”。记者在访问京都宇治万福寺时发现,这样完整保留了全套明代寺院布局、建筑风格的寺院,在日本是绝无仅有的。
隐元禅师一生“两开黄檗,应化西东”。福建福清黄檗山为“古黄檗”,京都宇治黄檗是他,让中国茶成为日本百姓的生活方式纪念隐元禅师东渡日本370周年,山为“新黄檗”,“东西两黄檗”之间的交流互访延续至今。
“百姓日用而不知”,“隐元禅师还把餐桌传到了日本,当时的日本人是按照身份高低排座吃饭,”松尾法道说。隐元禅师把围着桌子吃饭的习惯传到了日本,大家共同分享食物。他说:“他正是想以此教导大家要和睦相处。在当今这个时代,最需要隐元禅师这种教诲。”
隐元禅师给日本带去了当时江浙、福建地区壶泡煎茶的喝茶方式,在日本称为煎茶,惠及日本普通民众。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会长林文清说,日本普通民众原来喝不起茶,隐元禅师提倡中国的大碗茶,茶放在大锅里面煮,从此茶叶走向平民,大家都能喝得起茶。

在福建师范大学学中文的日本留学生平山义晃(右二)3月7日在福州市上下杭街区体验福建功夫茶。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客座教授足羽兴志子认为,黄檗文化对日本的书法绘画、建筑雕刻、篆刻印刷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并且还影响了思考方式、“风雅”的审美意识等。
福建黄檗山万福寺方丈定明法师说,隐元禅师和历代黄檗禅僧给日本带去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佛学经义,被日本和国际社会公认和统称为黄檗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影响力持续至今。可以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东西互照 道义撑持定明法师说,隐元禅师将中国的文化带到日本,始终在提倡忠孝文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美好愿望,代表过去日本的社会精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同时也表达着和平的愿望。
东西互照,道义撑持。隐元禅师曾用“东西互照”来形容中日黄檗文化交流。“禅师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今需要我们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共同去追思、去学习、去践行。”他说。
改革开放之后,现代中国人口中常说的“日本豆腐”,也是隐元大师带到日本的。
黄檗宗文化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有很深的影响,像隐元豆腐,据说是隐元禅师从福清带来的豆腐加工工艺,使豆腐在江户年间非常平民化。隐元隆崎在日本创立新黄檗宗,信徒万众,其佛教理念得以在日本全国得到通行,按理说心愿已了,但是他最牵挂的,还是大明,还是故国。
“竟日憨憨憩小楼,梦闻故国又惊愁”——《卧游怀感》隐元“礼乐混中土,文章散四夷。碧天云未净,何日是归期”——《偶怀故国》隐元
隐元东渡后的1673年,隐元禅师在京都黄檗山溘然长逝,享年八十二岁,时值国内康熙十二年,反清复明之声渐微。综其一生,隐元禅师在中日开堂说法近三十年,传授三坛大戒十六次,其禅风在中日两国均有重大影响。
2018年,日本黄檗宗祖庭,京都黄檗山万福寺姊妹寺,隐元亲自营建的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内,最后一座晚明时期的法堂被拆除,沧海桑田,古黄檗宗与隐元禅师最后的建筑遗存被铲除干净,换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仿唐建筑,为这个荒诞的时代作了生动的注脚。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为隐元亲自所营建,这座仅存的法堂是大陆古黄檗宗仅存的遗迹,其风格做法可以与明以来的日本长崎唐三寺、京都黄檗山万福寺相呼应,现在这座实物资料已经完全消失了。
隐元禅师魂牵梦绕,守望了三百年的故国,终于与他毫无联系,无家可归了。
法堂被拆后,福清市文体局回复市民相关询问,表示黄檗山万福寺1948年焚毁,文物无存;而法堂为1989年重建的现代仿古建筑,经鉴定为危房后大修。但根据《福清县志》、《福州市志》等记载,法堂是火灾中唯一幸存的建筑,并且在198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